当代映象

+收藏:http://ddyx.orgcc.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资讯 正文内容
石头上的水墨丹青----刘传斌
2012-02-25    浏览(614)    作者:林木樨    来源:当代映象 官方网站

 

 

 

——解读寿山石雕刻大师刘传斌


从古至今,成大器者必有大修养。寿山石雕刻大师刘传斌先生是业界难得的集诗、书、雕刻于一身的艺术家,因此,他的作品呈现出充满中国传统艺术特有的诗情意识和高致清逸的风格,并能“以小观大”、“虚实相间”,在“一花一世界”的化境禅机中构筑大境界、大精神。画如其人,刻亦是如此,走进传斌先生的艺术世界,领略其间的学识幽怀,欣赏一派涵咏高情的丹青意境,感悟一颗田园般清新悠远的心灵。
(一)致于学
传斌先生既无家学渊源,亦非自幼习艺,他与寿山石结缘仅倚仗地利之便。1969年刘传斌出生于鼓山脚下的樟林村,在石雕界流传着一句名言“石出寿山,艺出鼓山”,因“近水楼台”而耳闻目濡的刘传斌,虽然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早早缀学走上学艺谋生的道路,但寿山石由灰头土脸的原石蜕变成精美成品的神奇过程深深烙印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像一颗种子潜伏着,伺机等待萌芽,成为他与寿山石间隐秘的约定。
自小喜爱画画的刘传斌考上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主攻国画。在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赏鉴了大量经典的翰墨丹青,在万卷书中领略艺术的精髓和美妙的意境。感悟至深的是,被后世尊为“画圣”的唐代吴道子由“游丝描”、“铁丝描”画法中独创的“莼菜描”,其笔法刚健斩截,从而“脱落其凡俗”的画风令他过目不忘 ;北宋米芾所创淡墨虚和的“米点”画法,描绘出浓淡交融的悠远意境,成为他心灵漫游的丹青画境;近代的国画大师齐白石以大写意和工笔写实相结合的绘画特点更是前无古人,成为他孜孜以求的师法境界。正是这些大师从远处投射而来的光芒,照亮刘传斌求艺的道路,使他幽暗懵懂的眼睛看清前方的道路,而那颗埋在心中多年的种子也在艺术的感召下苏醒,他义无反顾地“投笔从雕”,朝着一直等待着他去塑造的寿山石走去。
最初的学习是艰辛的,没有师傅传授,没有经济支持,只能靠“凿壁偷光”式的自学,大量观察、揣摩前人的作品,介子园画谱、西门派传人“林清卿”、“东门派”林友清都是他刻苦临摹的对象,凭借天分、热爱和不懈的努力, 他很快掌握了高浮雕、圆雕、镂雕、薄意等雕刻技巧,能够娴熟、完整地创作作品。然而,这只是匠人的谋生之术,离成为艺术家的目的地还有一大段距离,继续向上跋涉的难度在加大,在这转折之际,他有幸得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祖光、方宗珪两位老师分别从艺术和理论上悉心指点,创作道路逐渐豁然开朗起来。

(二)游于艺
艺术风格的形成是量变到质变的缓慢过程,绝非一蹴而就,急功近利者往往内心浮躁、造作,反映在作品上则体现为徒有其表,模仿抄袭痕迹严重,缺乏内涵和韵味,如昙花一现,很快遭致淘汰的命运。

而一件好的雕刻作品往往来自作者深厚的学养、高雅的审美、高蹈的性情和高超的技法,当这几束光芒凝聚于刀锋之上,行走于石头之间,一股看不见的力量如岩浆般越过沟壑,漫过坦途,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漫妙的线条和形态,于无形中将人与石之间的默契转化为充满生命温度的情节和意境。
同时荣获第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金奖及第十七届福州市工艺美术“如意奖”一等奖的以100g乌鸦皮田黄石创作的作品《谈古论今》正是这样的佳作。刘传斌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法则与乌鸦皮田黄独有的水墨韵味相结合,以刀代笔,描绘出一幅既似乡村野老又如高人雅士俯仰于天地之间,漫无边际自由畅谈的胜境。作者在巧色、刀法运用上可谓独具匠心、一丝不乱,处处体现着对立统一之美。深黑色的树干部分刀法简练、遒劲,显出老树苍茫、刚毅之美,而浅黑中带着淡黄的枝条则婉约、飘逸,一派生机盎然,一棵树的和谐之美体现了作者中国传统绘画的修养和对水墨的深刻理解。在整体“画面”上,人物、动物以及周边的花草、怪石布局精巧,疏密得当,浓郁的墨韵犹如一支神来之笔在纸上皴擦、渲染,而这一切竟然是在方寸之间的石头之上,谁能想到冷峻、尖锐的刻刀也能这般轻巧飞扬、抑扬顿挫?令人联想到武林高手无需龙泉在手,只要内力深厚,飞花摘叶亦能驭敌,而这一幅镌刻在石头上的水墨丹青正是从画面深处透射出作者内在的学养和深厚的艺术底蕴。浓墨重彩地解读《谈古论今》,是由于历经十载光阴这件作品依然为人所津津乐道,在辗转中保持着高贵的身价,这既是对石头的肯定,更是对作者艺术实力的肯定。时间是最好的鉴定师,没有什么可以逾越这个看似残酷实则公平的规律。这一件作品奠定了刘传斌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方向。该作品之后,他又有许多佳作面世,并屡获好评,2009年3月,他以山秀园石创作的作品《花开心动》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成为故宫收藏的仅有的十二件寿山石精品之一,能够进入中国最高的艺术殿堂,不仅是他个人的殊荣,也是对寿山石整体创作水平的肯定,在寿山石业界年轻一代艺术家中刘传斌成为不能不提的一个人。
刘传斌的艺术风格具备三个鲜明的特点。首先,他的总体特征是以刀代笔,将中国传统绘画构图、画理融入石头雕刻之中,并注重诗意、韵味的表达,师古而不泥古,将当代人内心精神追求与传统画意对接,具有感人至深的人文襟怀和天地精神。其二,作者擅长捕捉日常情境,以表现憨野拙朴的田园生活及高致清逸的士人生活为题材,并从唐诗宋词的意境中提炼出回归自然的画面。再者,刘传斌的刀法充满韵律和鲜活感,抑扬顿挫,线条富有弹性而绝无呆板之虞,细微之处纤毫毕现,粗犷之处放马由疆,将写实与写意完美地和谐统一在画面上,彰显作者高超、纯熟的雕刻技法。
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艺术家孜孜以求的理想,却是可遇而不可求。刘传斌说,每个不同阶段都会有新的想法,现在,把握雕刻形态变得容易,力求简单,保持石头最自然的状态,而形态背后深藏的意境则要通过个人修为,这是游于艺的过程,需倾尽一生不懈努力和追求,求索的道路依旧漫漫......


  (三)修于心
激励着刘传斌在雕刻世界里沉潜往复、坚持不懈的动力来自于对寿山石文化的认识和坚守以及对雕刻艺术的热爱和执着,其成就在作品中可观可感,在业界可圈可点,而刘传斌却说他要放缓脚步,腾出更多时间与益友相交,择其善者而从之,使心胸、视野更加开阔、放达;重读经典,在时间历练之后,能有更深刻的理解来充盈艺术的灵感;更多游历,与自然亲密接触,感悟生命本真的心性和自由。
在艺术道路上,他要慢慢地欣赏,慢慢地走......正如有人为他的作品《谈古论今》配置的小诗:
率性莫若耕云读雪
随时可匀一份闲情
煮酒论英雄气壮
品茗道儿女情长
牵牛过桥也许有典
楚汉之争只在纹坪
如此的太平村景
便是天下名胜
从诗中找出关键词:率性、耕云读雪、闲情、煮酒、儿女情长、太平胜景、天下名胜,是否恰恰是刘传斌慢下脚步而抬头眺望的远方?


 

标签:刘传斌
分享:
上一篇:《当代映象》
下一篇:刘丹明
发表给力评论,说两句!  共有 0 条评论